在这部经典巨作里,有一个角色仅仅登场三分钟,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永恒而惊艳的印象——
她就是饰演唐僧母亲殷温娇的马兰。
殷温娇身为宰相之女,自亮相伊始,便成功塑造出了端庄、优雅又大气的贵女形象,不管是绣楼招亲的场景,还是遭遇灾祸的时刻,亦或是在江中弃子的画面,皆是如此。
她在表演时虽未说过一句台词,却仅凭借眼神和肢体动作,就把角色的情感展现得十分到位。
尤其是绣楼抛绣球的那一幕,马兰的绝美风姿让人不禁屏住呼吸。
她就好像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仕女,美得令人陶醉。
很多人都清楚,马兰这短短三分钟的表演没有一句台词,然而导演杨洁的精妙安排,让马兰的无声演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。
她的演技,无疑是对“大音希声”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,更是把“满堂娇”的古典韵味深深地印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之中。
很多人并不知晓,这位被称作“最贵”女演员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,当年是被导演杨洁三顾茅庐专门请到剧组的。
时光回溯到1984年。
《西游记》剧组正紧锣密鼓地拍摄“陈光蕊赴任逢灾”这一关键情节。
彼时的杨洁导演,一心想要把全国的美女都汇聚到《西游记》这部剧中,对于殷温娇这个角色,更是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:
她必须同时具备大家闺秀的端庄风范以及母亲特有的温柔与坚毅,更要有那种一眼就让人难忘的古典气质。
于是,在翻遍了全国剧团的资料之后,杨洁的目光落在了安徽黄梅戏剧院的当家花旦马兰身上。
当时年仅23岁的马兰,已然是戏曲界的一颗新星,凭借《女驸马》《龙女》等剧目声名鹊起,她扮相华美、身段优雅,在业内早已广为人知。
但问题在于,马兰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当当,用常规的办法根本无法协调。
一向行事果断的杨洁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
花费巨资将马兰从合肥片场接到云南的拍摄地点。
要知道,《西游记》剧组可是出了名的经费紧张,很多演员都是一人身兼数职,甚至有一集为了凑齐观音院的和尚,剧组的男同志都剃了光头。
当时的主演六小龄童拍了六年戏,片酬也只有两千元。
所以,把马兰接过来的这笔花费,对于本就不宽裕的剧组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有人不禁会问,就为了那仅仅八分钟的戏份,这样做值得吗?
当马兰身着剧组精心准备的唐代婚服出现在片场时,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惊叹——
金钗步摇映衬着她明媚的五官,含羞垂眸时眼波流转,怀抱婴儿转身的瞬间,红衣与晚霞相互交融。
这完美地再现了古典小说中“面如满月,眼似秋波”的描写。
而她的那张脸,更是典型的中国式审美,饱满圆润,给人一种国泰民安的感觉。
更厉害的是,马兰的戏曲功底赋予了这个无声角色鲜活的灵魂:
她用戏曲的程式化动作替代了台词,抛绣球时手指微微翘起,望见夫君时衣袖轻轻颤动,每一个细节都让殷温娇这个角色从书页中鲜活了起来。
这场戏的拍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行为艺术。
由于时间紧迫,马兰下飞机后直接化妆进入拍摄状态,在昆明九乡溶洞的天然光线效果下,她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从抛绣球招亲到含泪弃子的所有戏份。
没有多次重拍的机会,每个镜头几乎都是一次就通过。
最经典的当属殷温娇把幼年唐僧放入木盆顺江漂流的那个镜头:
马兰将戏曲中的“水袖功”转化为颤抖的指尖,泪水悄然落下,却让观众仿佛听到了心碎的声音。
事后杨洁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:
“戏曲演员的本事就体现在这里,他们能够用身体来表达情感。”
鲜为人知的是,马兰一开始对这个“龙套角色”也曾有所犹豫。
她在2018年接受《可凡倾听》采访时透露:“当时觉得戏份太少,担心演不出层次感,是杨导的一句‘观众会记住你的眼睛’打动了我。”
事实证明,这短短三分钟成为了整部《西游记》中最具电影质感的片段之一。
如今再回首,马兰版的殷温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恰恰在于其“惊鸿一瞥”所蕴含的留白艺术。
她没有用言语去诉说命运的悲欢离合,但红衣白雪中的惊惶回首,朱砂笔下休书时的沉重停顿,都让观众能够自行脑补出丞相千金沦为悲剧母亲的故事脉络。
这种信任观众想象力的表演方式,在当下过度依赖台词和特写的影视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有意思的是,当年剧组为了这三分钟的戏份,耗费的胶片长达17分钟——
杨洁保留了马兰即兴发挥的多个版本。
三十多年过去了,当网友们在4K修复版中重温这个片段时,依旧会为马兰额间花钿的微弱光芒、裙裾飘动的弧度而惊叹不已。
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:
它无需那些鸡汤式的煽情,当艺术的纯粹之美达到极致时,三分钟的时间足以穿越时空。
而这样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在这个以流量为主导的时代,却再也难以见到了。
- END -
如果可以,请进入视频,点个关注
喜欢视频就点一下“赞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