傅厚民André Fu
THEHOST
André Fu(傅厚民)出生于中国香港,剑桥大学建筑硕士,创立André Fu Studio 及生活方式品牌 André Fu Living。他倡导“静谧奢华”(Relaxed Luxury),以东方情怀与西方精致融合打造空间。近期代表作品包括曼谷Dusit Thani(2024)、伦敦The Emory(2024)及京都Mitsui酒店,作品强调低调典雅、手工质感与宁静永恒的氛围。
三月的一天,André Fu(傅厚民)邀请我前往他位于中国香港的country house。至于确切位置,他神秘地笑着说:“你来了就知道。”
我从港岛出发,穿越维多利亚港,城市在后视镜中渐渐淡出,密集的高楼被山峦的轮廓替代,车窗摇下,风也柔和起来。约四十分钟后,司机缓缓将车停在一扇低矮的铁门前。André已静静地在门口等候,“欢迎来到新界,这里是我的另一个家。”
穿过紫藤覆盖的长廊,
尽头是一栋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豆绿色房子。
那便是André的乡间居所。
沿着一条被紫藤覆盖的长廊,我们步入一段时光长廊,仿佛港岛的喧嚣在此被按下了暂停键,耳边响起慵懒的意大利爵士乐。
“过去我总在城市与机场之间奔波,几乎没有时间驻足感受自己的城市。”André 回忆道,“五年多前,我暂停了频繁的商务旅行,开始重新探索家乡,也因此收获了对生活节奏的全新理解。” 远离喧嚣,面对连绵的山峦与静谧的森林,他渐渐被乡野生活所吸引。
泳池边放着André
为美国户外家具品牌Janus et Cie设计的户外躺椅。
一抹亮眼的橙色是André过往在设计中鲜少会用到的。
我们在泛着阳光的蓝色泳池边驻足,几张橘色的户外躺椅散在一旁。“无论身处何处,我几乎每天都会游泳 20 分钟。这甚至是我调整出差时差的方式。”André向我解释他对游泳的痴迷,“每当周末的清晨,在这个乡间小屋醒来,听着鸟鸣跳进泳池,是我最喜欢的周末仪式。”
一条木船横在水间,
在湖上划船也是 Andre周末喜欢做的事情。
泳池一侧是一汪湖水,一艘木船停靠岸边,石板桥横跨其上,通向一棵逾五十年历史的榕树和几处散落的小花园。1960年代意大利作曲家Piero Piccioni的Amore Mio Aiutami在空气中悠然回荡。不远处,是一栋四层小楼,外墙刷成复古的豆绿色——这便是André的乡间居所。
户外放着餐桌和沙发,是André为美国户外家具品牌
Janus et Cie所做的设计。在天气凉快的时候,
André喜欢和朋友们在此小酌。
这是一个与人们熟知的André略有不同的模样:不再只是内敛、克制的设计师。“外界常以为,我所追求的 是精准、完美、无懈可击的。但这并非我的全部。”
André在户外设计了古朴的亭子,
坐在长凳上看书非常惬意。
这个家,并不André的“又一个项目”。打造家的过程,就像他在花园里观察光影变化、修剪枝叶一般,在时间里自成风景。
“我在做项目时,设计通常在最初就已经清晰规划;但在这里,我刻意没有‘设计’,选择让空间自然显露。”
宽阔的窗户将户外引入室内,模糊了内外的边界,
让自然成为居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
也把度假的气息带进了室内。
André每个周末都会回来这里,观察、思考,很多决定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浮现。“打造这里是一个有机的过程,也是一次诚实的自我对话——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,以及我与空间、比例之间最真诚的关系。”他说。
从空中俯视,二层的露台
与摆放着户外家具的庭院、更远处的花园融为一体。
在寸土寸金、讲求 “增容” 的香港城市文化中,André选择了反其道而行。他既没有向地下延伸地下室,也没有在花园围地加盖别院。“我不想在室内塞满功能。我更在意在户外打造场景。”
花园里种着不少果树,采访时正值荔枝初熟,
枝头缀满微红的果实。
不远处的杨桃被细心罩上保护网,
防止小鸟啄食,守护着丰收。
他的少年时期在伦敦度过,家中有一方花园,铺着碎石,种着小巧雅致的植物 ——如今,他在这里实现自己心中的 “小花园”。“我一直热爱园林,对植物也很着迷。我的梦想项目,其实是设计一座公园。”
从大门进入,玄关处有一张拥有自然肌理的吧台
屋内空间与户外交织呼应。步入其中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岛台和临窗的餐桌——André喜欢在这里招待朋友们。
从玄关步入,餐厅与客厅相连,两面通透。
一层的客厅摆放着多件André Fu Living出品的家具,各种米色调为空间带来静谧的氛围。大面积落地窗引入绿意,也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。
旋转楼梯旁的壁画是
André的老友、法国艺术家Elsa Jeandedieu
为他特别绘制的作品Entrelacs,
以Jean Cocteau的手稿为灵感,
通过活泼的色彩、精致的图案与富有意义的符号交织,
代表一段关于联结与和谐的旅程。
一座旋转楼梯连接起厨房、客厅与餐厅的一层,二层的家庭起居室,三层的卧室与衣帽间以及四层的休闲室。“我最喜欢的家中片刻,就是缓步上楼的过程。”André说。
一层楼梯旁的空间,摆放着英国艺术家
Annie Morris的“堆叠”系列雕塑
Stack 2, Cobalt Blue Pale。
他邀请了老友、法国艺术家Elsa Jeandedieu,以传奇诗人、艺术家Jean Cocteau的手稿为灵感,亲手绘制了一幅壁画,随着楼梯蜿蜒而上,与二层的日本设计师仓俣史朗创作的收藏级钢丝网沙发遥相呼应,这是André从富艺斯拍卖行(Phillips)购得的,“它对我来说是特别的存在”。
二层家庭起居室内,家具充满自然线条,与环境融为一体。
我们站在二层露台,俯瞰绿意葱茏,那是一片属于心灵的辽阔。这栋四层小楼被2000多平方米的户外空间环抱,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哲学:室内空间只是生活的起点,而非全部;生活真正的中心,是山石、是水池、是花木,是与天地的对话。André说,“可以说,自从有了这个家,我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改变了。”
三层空间为衣帽间与卧室,
卧室的家具和床品均来自André Fu Living,
大理石铺陈的浴室营造出静谧的氛围。
“最让我着迷的,是每次回到这里,大门一关,穿过紫藤长廊,烦忧尽散。眼前逐渐开阔,风拂面吹来,我知道,我已抵达了一个可以真正放松的地方。”André说,“可以说,自从有了这个家,我的生活节奏也随之改变了。”
四层休闲室摆放着几张舒适的单人沙发,
远眺山野景致,沉浸于一片葱茏绿意之中。
而这,正是 “设计” 最动人的力量。它不是抽象的 “理念”,而是那些日常片刻的感受:是穿过紫藤长廊时的清香,是榕树下翻动书页时的微风,是游完泳后,地板上未干的水珠。这个家,正如此刻萦绕空中的爵士,唱出了André心中另一种生活的可能。
André站在二层的露台上,抬眼望去,
四周皆被葱茏环绕——这是他为自己造的“留白”。
在自然中,他重新定义了设计的尺度与节奏。
摄影|Jonathan Leijonhufvud
摄影统筹|waiwai
空间造型|Ruth Du Cann
妆发|Deep Choi @deepmakeup
服装|Loro Piana
花艺丨Blackbird Conservatory
文|李君Li Jun
编辑|李君Li Jun、徐露梅
新媒体编辑|kahn
设计|darki
编辑助理|刘城
出品人|李君
视频统筹|婕妤
导演|LC
制片|kelly Lui
制片助理|刘沛榆
执行导演|郑宝仪
摄像|梁年康
摄影大助|苏炜健Sokin
灯光|冯亭宁
灯光助理|李文杰、张与杨、LiiMan Kit、Cheung Hing YEung
剪辑|陶俊熹
调色|宋尤壹
花絮摄影、剪辑|霍家辉
如果你也有个乡间小屋,你想把它打造成什么样子?你最喜欢André Fu新家的哪个空间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,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。
他放弃继承家业,跑回300年修道院祖宅,用设计造梦
在昆明120㎡的家中,享受不加班的三人两狗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