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追寻的「超绝松弛感」,或许不在别处,而就在与我们日夜相伴的「家」中。居家空间早已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栖息之所,而成为承载心灵休憩、抵御外界喧嚣的精神港湾。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、功能性与情感价值有了更深层的需求。
位于上海愚园路的这座140㎡住宅,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情绪背景下,以「去形式化」的设计理念,探索空间结构与自然材质的融合,达成开阔明朗、静谧疗愈的氛围,为屋主打造了一处能让人卸下疲惫、感知生活本真的松弛场域。
步入客厅,最先感受到的是大面积米色营造出的纯粹氛围,如晨间薄雾般的柔和色调,从墙面延伸至地面,为空间蒙上一层温润的滤镜,似乎能够消解外面世界的嘈杂声。设计师摒弃了繁复的装饰语言,转而通过材质的质感对话与空间结构的巧妙处理,构建起质朴、宁静又富有层次的视觉体验。
原建筑中局部的结构承重墙体曾是空间改造的难点,设计师以深木色墙板进行包裹装饰,不仅化解了结构阻碍,更以温润的木质肌理为空间注入自然暖意。在壁灯的映照下,这处角落酝酿出别样的氛围,犹如在天色渐暗的森林之中,点亮一盏引路灯。
设计师在满足屋主收纳需求的前提下,设定了更多可互动的场景。书架与电视墙采用多种开合方式的一体化设计,既可作为展示藏书的开放式书架,又能在观影时形成整体视觉焦点。
这种设计模糊了传统客厅“单一娱乐功能”的边界,让阅读、观影、亲子互动等生活场景自然融入同一空间。
客厅背景墙底部开放格采用洞石材质,独特纹理与天然孔洞,如同记录着岁月痕迹的岩石,为空间增添了一份原始质朴的韵味。
通过对整体动线的调整,客厅与相邻空间形成了流畅贯通的通道,更让居住者在不同空间移动时,能始终感受到自然光线的陪伴。大进深沙发与深木墙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,让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发生。开放的布局带来自由的姿态,客厅真正成为家庭生活的情感枢纽。
通过空间布局的重构与功能的叠加,餐厨区域将烹饪、用餐、社交等场景有机融合,打造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剧场。与家人生活的点滴散落于此,回归生活的本质。
西厨搭配独立拼接式开放岛台,成为整个餐厨空间的视觉中心。岛台采用石材台面与木质柜体的组合,营造静谧又温暖的氛围。经过精心测算的长度与宽度,既能满足多人同时用餐的需求,又可作为日常用餐的吧台和操作台。
当家人在这里准备早餐时,孩子可以坐在岛台侧边的餐椅上阅读或玩耍,烹饪之余依旧能照顾陪伴;朋友来访时,这里又变身为松弛的社交场所,酒杯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光芒,与窗外愚园路的梧桐光影交相辉映。
客餐厅连贯的吊顶设计以梁为界,巧妙地划分了功能区域,同时又保持了空间的整体性与联动性。吊顶采用了简洁的直线造型,与梁体形成呼应,通过材质与色彩的巧妙融合,弱化了横梁的存在感。
西厨区域,高低两组柜体构成隐藏式收纳空间,将厨房电器与餐具有序归置,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台面整洁,柜门干净利落的无把手设计则再次强调极简气质。
客厅的洞石材质也应用在西厨墙面的局部装饰中,与不锈钢洗手池搭配相得益彰,通过材质的特性互补,营造出一种现代与自然交融的独特美学。这里也是屋主的咖啡角,同为石材打造的搁架和宽敞的台面,足以摆放咖啡相关的器具珍藏。
餐厅与客厅地面通铺米色大砖,延续了空间的整体调性,让餐厨区域成为客厅自然氛围的延伸。
卧室区域通过细节处理与材质搭配,营造出私密、舒适且富有温度的休憩空间,让屋主在喧嚣都市中,拥有一片能与自己对话的静谧天地。
主卧床背景墙采用半高墙面配合软包的设计,摒弃了传统的满墙造型,既保留了造型感,又通过留白手法让空间显得更为开阔。晨曦微澜,阳光流转,身处其中感知空间、光影、自然和岁月的美,生活的片段也被沉淀下来,成为日后珍贵的美好记忆。
次卧采用悬浮床设计,床体底部的悬空效果从视觉上减少了空间的束缚感,配合暗藏的灯带,与弧形墙面一起,烘托出轻盈、优雅、温柔的氛围。
洞石展示层板被巧妙地嵌入墙面,用于陈列书籍与装饰品,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,保持了简洁质朴的视觉效果,传递“简朴至极”的生活哲学,让屋主能在简单中感受生活的本真意义。
客卫干湿分离,地面米色大砖铺贴让整个空间更加干净静谧,弧形转角处理打破常规,带来慵懒舒适的体验,洞石的粗糙质感和不锈钢的光泽创造了完美平衡;主卫则以大面积洞石为主调,搭配浅色系瓷砖铺贴和黑色五金配件,营造出一种高级质感,长条形的洗漱台面可以满足日常两人使用,天花下挂的银镜与台面形成空间结构。
当夕阳透过愚园路的梧桐叶隙,洒在米白色墙面上,空间中的洞石纹理、木饰面光泽与金属配件的闪光,便交织成一曲关于自然与生活的协奏曲。从客厅的互动场景到餐厨的烟火气息,再到卧室的静谧时光,设计师通过对材质、结构与功能的精准把控,让每个空间都成为生活的容器与叙事者,让屋主一家人能在其中安然做自己,从容感知光影变化、季节流转,最终寻回生活本应有的松弛与诗意,让空间回归生活,让生活回归本心。
编辑|Kiki
文字|诺威尔卡
设计与图片来源|WUY无研建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