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央企地产,砍掉全部大区!

陶天海上任这一个月,刀刀见血。

华北、华东这些曾经的金字招牌区域公司说没就没了,56个城市直接变成14个“直辖”,这场组织架构地震震得整个地产圈都在打哆嗦。

两年前还吹嘘“壮士断腕”的区域合并,如今看来不过是开胃菜,这次是真要拆骨重造了。

翻开金茂2023年的财报,那10亿净利润看着漂亮,仔细一看全是卖资产换来的。北京广渠金茂府、上海大宁金茂府这些曾经的标杆项目,现在都成了“止血绷带”。

陶天海现在把区域公司砍得干干净净,表面上是降成本,实际上是把去年卖资产换利润的戏码,换了个“组织优化”的马甲继续演。

但问题是,好资产还能卖几年?这次调整省下的那点管理费用,真能填平市场寒冬的大窟窿?

把三级管理直接压成两级,听着挺美,实际就是总部要直接管56个城市的活。以前区域公司还能当个缓冲垫,现在城市总直接对总部负责,既要跑市场又要盯回款,还要应付总部KPI,这不就是让一线当“三头六臂的哪吒”?

更惨的是那些区域老总,昨天还掌管着十几个城市,今天直接变成“光杆司令”。

最骚的操作是把上海大本营并到华东区。上海贡献了金茂三分之一的营收,结果说牺牲就牺牲,这不是自砸招牌吗?

那些跟着公司打江山的上海老员工,现在成了“改革炮灰”。当初李从瑞搞“城市运营商”战略,说要深耕一线城市,现在连根据地都守不住,这脸打得啪啪响。

陶天海这波操作,说白了就是两年前该动的手术拖到现在。2023年行业刚露出寒潮苗头,金茂还沉迷在“城市运营”的美梦里,结果市场直接给你按在地上摩擦。

现在总部直接管56城,看似高效,但决策链一拉长,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反而更慢。比如北京一个项目要调整策略,现在得层层上报总部,黄花菜都凉了。

这场变革最大的悬念,在于14个“直辖”公司能不能扛起千亿规模。以前区域公司还能因地制宜搞创新,现在总部一把抓,很可能变成“一刀切”的官僚主义。

比如杭州和青岛的市场差异巨大,用同一个模板管理?这不是开玩笑吗?

更关键的是,金茂赖以生存的“科技住宅”和“城市运营”双IP,现在一个靠卖资产续命,一个被组织调整打得七零八落,未来还能不能讲出新故事?

说到底,陶天海的“三板斧”更像是在行业寒冬里抱团取暖的求生姿势。

但真正的考验不是砍掉几个区域公司,而是如何在市场冰河期里,找到新的破冰船。

毕竟,靠“止血”续命的企业,迟早会被真正的寒冬吞噬。

内容图片

来源:地产八卦


(房产责编:拓荒牛 )